一些企业从中国向东南亚、墨西哥、非洲等地转移产线,这属于正常的工业发展规律,一些需要大量人手的低端制造业都会从人工成本高的区域向人工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如今中美贸易冲突加速了这一过程。而这些企业的转移也能推进中国自主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国内的众多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虽然许多企业已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产线搬至国外,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厂商并不会将国内的所有员工都带往海外,而这些大企业搬迁之后滞留在国内的人才将成为中国相关制造业厂商所争取的优质资源。
可以发现,国内大型半导体厂商许多研发人才基本来自于国外大型企业,陈荣强便表示:“在基础行业的人才储备上,由于过去国内对此不够重视,导致很多相关人才都是来源于国外大型企业。但国内要想培养相关人才的话,也没有这样的土壤。而此次制约,我认为给国内企业、甚至是国家策略方向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对国家而言是利好的态势。长期来讲,中国要走出去,电子科技行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子产品。所以,我认为对电子行业来讲的话,注重核心优势和自主研发是很重要的。”
对此,谢智全则表示:“一些如TI、ADI、甲骨文等企业,已经将位于中国的研发部门撤离回美国,对于这些原厂而言,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得到这些技术,而只希望获得中国的市场。从过去来看,国内很多中小型的芯片设计公司,大多都是从这些大的欧美原厂出来的研发人员,这些人可能在相关企业做了多年研发,然后三五个人出来合作开发芯片产品,而这些产品会与原厂形成竞争关系,以后这种机会就会变少。未来研发机构流出的趋势会更加的突出,甚至有可能在欧美的高端芯片设计公司,将会禁止招收华人也犹未可知。”
不过对于相关企业而言,这波企业供应链转移浪潮将是收割人才的上佳机会。对此,马应烽认为:“鉴于如今的形式,许多欧美大型企业会有电子制造方面的高端人才流出,而今国内中小型制造企业也有吸纳这些人才的机会。”
同时,马应烽还补充到:“如今由于中美贸易冲突及产线转移等因素影响,原厂对于经销商的支持也变大了。一方面是减少人员短缺所带来的销售及售后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经销商解决一些坏账的问题。”
可以看到,随着一些厂商将产业进行转移,许多大型电子半导体企业的人才将会被释放,而这些人才在过去基本没有机会被中小企业所吸纳,而今随着人才的大量流入,这些企业也将有希望获取这些高端人才,从而在技术上得到突破。并且在未来,企业还可以通过这些技术人员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同时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如今已经到了国产替代的关键节点,吴煊琰表示:“贸易战将技术供应的道路断了之后,倒逼本土电子制造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过去认为进口都是现成的,同时价格并不昂贵,相对自己研发性价比更高。如今也慢慢看到许多国内企业开始投入到研发上面去,以低端的二极管为例,如今美国、日本都已经不做了,但我们还在持续的进行研发。当前从低端到中端及高端已经涌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而且这些企业家在这段时间都累积了较为丰厚的财富。”
而程一木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国家一直在推进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国产化。但是,在应用中会遇上很多实际性的问题,比如厂家要采购芯片时,同样的一款芯片,能用国外名牌便不会采购国内的芯片,因为会觉得可靠性有问题。国外的可靠性较高,质量有保证,哪怕贵一点也愿意采购进口产品,因此国产芯片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压力比较大。但现在外资品牌货源渠道出现危机,国产品牌逐步从采购清单中备胎转正,所以我觉得贸易战虽然将全球供应链给打乱了,但倒逼国有芯片企业加速发展。”
以此来看,如今随着许多厂商将自己的工厂搬迁至海外,也造成了国内人才被释放,让许多企业能够借此获得高端人才,从而得到更好的技术来让自己的产品有长足的突破。而今,也正是国产替代的关键节点,让众多国内电子制造业厂商有机会能够进入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当中。
密集制造型企业从人工成本高的地区向人工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是必然规律,但中美贸易战使这一进程得以加快。市场转移进程的加快也将导致这些区域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凸显,如劳动力素质较低、运营环境不稳定、工业体系薄弱等,虽然存在着诸如人工成本低、运输渠道便捷(毗邻中国)等,但这些还不足以覆盖其先天缺陷所带来的成本损耗,这从许多厂商常年未能在这些区域获得利润得以窥见。而供应链转移所带来的人才溢出,为国内厂商贡献了一个大礼包,国产替代的时间节点更是诸多本土厂商腾飞的契机。
查看更多(共0)评论列表